“我們不能只是作為平臺的內容提供商,必須建立自己的數字出版和數字教育平臺,讓兩者共同構成數字出版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丁雙平對內容和工具的頗為清晰的解讀。在百道網近期對他的訪談中,他分享了中南傳媒構建新型教育生態圈的做法。
結合傳統發展領域的優勢基礎,進行關聯性教育信息化產品和服務,這是當今出版企業和民營機構最為可行的創新路徑。走在最前沿的中南傳媒,六年前就提早布局構建了規模化的數字資源生產、應用體系,提供了多元化的在線教育服務,形成以在線教育、在線出版、在線文化金融等為核心的產業集群。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丁雙平表示:天聞數媒的優勢在于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它是一個平臺公司,而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天聞數媒致力于打造B2B2C模式的新型教育生態圈
百道網:近年來中南傳媒數字教育業務的推進頗有亮點,作為集團數字出版板塊“火車頭”的天聞數媒,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效用?
丁雙平:2011年,中南傳媒與華為技術共同向我們的下屬子公司天聞數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聞數媒”)增資3億元,開啟了數字教育領域拓展。六年耕耘,天聞數媒開發的整體解決方案在教育信息化市場上已形成規模和優勢,它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一個平臺公司。技術上,依托華為技術力量形成自有研發能力,以數字內容整合應用為基礎,打造出移動互聯環境下的泛在數字資源運營平臺。在內容開發和應用層面,我們集團長久的內容積淀及內容策劃實力,以及在線教育資源的注入,也使天聞數媒在內容領域更具優勢。
天聞數媒主要承擔兩個責任,一是承擔業態轉型責任,即從傳統的教育出版向在線教育轉化。過去天聞數媒是B2B商業模式,即通過搭建平臺獲取大量用戶,隨著業務發展及戰略延伸,目前已逐步以B2B為依托,拓展到C端,形成“平臺+內容+服務+運營”的在線教育閉環生態圈。
二是承擔經濟責任,天聞數媒通過構建智慧教育行業解決方案,在探索互聯網+教育的創新運營模式過程中,既貢獻了規模,也貢獻了利潤。最新的數據顯示,天聞數媒產品和服務已覆蓋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239個區縣,服務超過2600所學校,并走出國門拓展南蘇丹、孟加拉、喀麥隆等10余個國家。
百道網:天聞數媒至今形成了哪幾條重要的業務線,它與集團其他的數字平臺如何協同發展?
丁雙平:天聞數媒目前已經形成了三大業務主線:以教育云、三通兩平臺、智慧校園、云課堂為核心應用的數字教育業務體系;以公共文化、融媒體服務為主要應用的數字文化業務體系;以及教育咨詢、教材編印、教師培訓、教育信息化建設為主的海外文化輸出業務體系。按照我們中南傳媒的長期構想和規劃,我們希望借由在線教育平臺,全力開發優質數字產品,最終成為一個B2B2C模式的新型教育生態圈,促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
作為大型的出版集團,我們不能只作為內容提供商,必須建立自己的數字出版和數字教育平臺,探索“互聯網+教育”的創新運營模式,為打造健康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提供專業化的解決方案。
因此,在數字出版融合發展方面,除了天聞數媒,集團還擁有貝殼網、中南迅智等平臺。其中,天聞數媒解決的是平臺問題,貝殼網解決的是內容問題,中南迅智解決的是由傳統的教育向數字教育過渡銜接的問題,這三者形成了一個有機體系,協同在一起共同推進在線教育業務升級。
構建開放健康的數字教育生態系統,促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均衡發展
百道網:當下,移動設備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加速了在線教育的發展,在您看來,在線教育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迎來真正的爆發期?
丁雙平:我認為,未來已來,在線教育的熱度一直在持續高漲,但真正爆發還需要一些時間。
首先,經歷了“十二五”、走到“十三五”的今天,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天聞數媒正是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建設的整體節奏耕耘至今,在業務上已支撐全國近30個省市推進教育信息化改革,助力教育、教學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應用。未來,通過教育大數據,挖掘新的需求,不斷創新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支撐個性化教與學,更好的服務于老師、學生、家長、教育管理者。
其次,社會對教育的關注點應該更理性。比如社會上激烈討論的教輔圖書,目前每個孩子教輔年均投入在百元以內,但在培訓方面的投入差距懸殊,城市學生初升高,課外補習約要花費5萬元投入多的能到10萬元。一堂物理課、化學課、數學課動輒三五百塊錢,一對一教學的一堂課甚至上千塊。所以,當前在線教育在非理性市場下,良性的生態環境建立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再次,優質資源在大城市過度集中,農村越來越得不到優質的教育,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在線教育是一個打破這種教育不平等現象的有效手段,至少可以讓農村學生在應試過程中得到優質的教輔。在線教育能夠通過對基礎教育市場進行持續運營,構建開放健康的數字教育生態系統,促進全國基礎教育的優質資源均衡發展。
在線教育是否能夠真正發揮作用,還要社會、政府、學校、老師、家長共同努力,以更開放的心態在課內教與學中允許老師和學生使用信息化教與學工具,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支撐下,根據學生的特點實現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進而來落實素質教育、解決學業問題,輔助提高學習成績。